4月19日下午,“新工科下午茶·学科交叉沙龙”第15期在北京大学新燕园校区学术交流中心第三会议室举行。本期沙龙聚焦“AI如何赋能无障碍技术”主题,由北京大学新校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人口研究所联合主办。沙龙吸引了来自北大人口研究所、体育教研部、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电子学院、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医学人文学院、护理学院等院系,以及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重庆大学、北京亿家老小集团等高校、企业的50余位嘉宾、师生参与现场研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出席沙龙并主持交流讨论环节。

沙龙现场

吕世明出席沙龙并主持交流讨论环节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工程师刘恩琦以“无障碍技术与科技伦理边界探讨”为核心,详细阐述了科技伦理在科技活动中的重要性。他提道,我国已将伦理因素纳入科技发展全过程的价值考量,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保障科技活动的伦理质量。同时,在无障碍技术领域,科技伦理的边界尤为重要,需要平衡科技创新与伦理风险。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无障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李姝婷分享了“AI在城市无障碍建设领域的应用和畅想”。她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了AI在无障碍体检、规划、设计、施工和运维等环节的广泛应用。她强调,AI技术能够整合多源数据,实现无障碍设施的科学布局和精细化设计,提高施工质量,优化运维管理。她呼吁各方共同推动AI技术与无障碍建设的深度融合,提升城市的无障碍水平。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专家顾问刘晓菲讲述了“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赋能交通适老化无障碍出行”的研究成果,强调了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交通出行的安全性和便利性,还能提升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群体的出行体验。她建议,相关部门和企业加大对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推动交通适老化建设,增强社会包容性,为无障碍出行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副秘书长、无障碍产品中心副主任李木森以“无障碍产品推动万亿级无障碍经济发展”为题,展示了无障碍产品的市场方向,包括无障碍城市更新、适老化家装改造、无障碍消费品等领域。他强调,随着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无障碍产品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他希望相关企业积极参与无障碍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推动无障碍经济发展。

报告及讨论环节嘉宾(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刘恩琦、李姝婷、刘晓菲、李木森)
在交流讨论环节,吕世明带领四位报告嘉宾,与现场的听众围绕“AI+无障碍”展开热烈讨论,并寄语青年学者“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鼓励青年们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无障碍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以实现打破障碍、共享科技红利的目标。
吕世明为报告嘉宾颁发了“新工科下午茶·学科交叉沙龙”纪念牌并合影留念。

颁发“新工科下午茶·学科交叉沙龙”纪念牌

活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