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下午,“新工科下午茶·学科交叉沙龙” 第十二期暨“北大医学青年科技沙龙”第160期活动在北京大学新燕园校区学术交流中心第二会议室举行。本期沙龙聚焦“智慧康养与交叉创新”主题,由北京大学新校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医学部科研处、北京大学医学部智慧康养研究院、“科创中国”北京大学智慧康养创新基地主办。沙龙吸引了来自北大智能学院、计算机学院、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体育教研部,医学部护理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北大第三医院、北大口腔医院、北大肿瘤医院、北京老年医院、北京医院及北京林业大学的近100名师生现场参与研讨。本次沙龙由北京大学医学部智慧康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万巧琴和智能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副教授罗定生共同主持。
医学部科研处学术发展办公室主任郑宗方在致辞中表示,学校在“临床医学+X”的战略布局下,搭建跨学部、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深入推进校本部与医学部、北大工学与北大医学的交叉融合,成果丰硕。她希望各领域学者以本次沙龙为契机,深入研讨、广泛交流,为实现健康老龄化贡献新的智慧方案。
中国中医科学院信息所大健康智能研发中心主任李敬华以“中医临床智能信息技术与应用”为题作报告。他从智慧中医研发、名医诊疗大数据挖掘和县乡村三级智慧诊疗体系构建等三方面切入,阐述了中医临床智能信息技术与应用现状,并提出,未来中医需要与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进而提升基层中医诊疗服务能力的发展方向。
讯飞医疗高级算法研究员刘蓬博介绍了医学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探索与应用。他深入解读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底层技术和最新进展,并重点介绍了其在医疗领域的实际应用和潜在价值。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周志浩分享了可穿戴式机器人研究进展及其在智慧康养领域中的应用。他以一项骨性关节炎的研究为例,从创新设计、步态干预、支撑干预等不同角度介绍了可穿戴式机器人在临床中的应用优势和发展前景。
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杨涵围绕“康复辅具产业与成果转化”介绍了我国康复辅具产业现状和相关成果转化项目。他基于老年疾病的特点,以日本康复辅具市场为例,分享了康复辅具的相关概况和未来福祉产业发展方向,并强调了科技成果转化与专业学科建设在福祉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万巧琴以“人口老龄化与智慧康养”为题,介绍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智慧康养相关政策,分享了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在智慧康养研究方面的重点工作和系列创新成果,以及在智慧康养研究院建设、跨学科研究合作等方面取得的进展。

报告分享环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李敬华、刘蓬博、周志浩、杨涵、万巧琴、罗定生)
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围绕福祉产业发展、运动干预与认知康复间的关联、人工智能大模型学习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讨论。大家纷纷表示,有必要进一步推动智慧康养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学科交叉,推动智慧康养科技创新,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提供更多解决方案,共同开创智慧康养的新篇章。


交流讨论环节
郑宗方和新校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周锋为主持人和报告嘉宾颁发了“新工科下午茶·学科交叉沙龙”纪念牌。

颁发“新工科下午茶·学科交叉沙龙”纪念牌

活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