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首页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服务入口

北大“新工科讲堂”第九期活动举行,周绪红院士主讲“千年庭院为我打开一扇窗”

文字:努拉依·艾布拉哈提、谭楚妤、薛萍 摄影:宋柏凝、武帅
日期:2025-04-15 访问量:
【 字体:

4月9日上午,北京大学“新工科讲堂”第九期活动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本期讲堂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结构工程专家、重庆大学教授周绪红以“千年庭院为我打开一扇窗”为题作报告。他以千年庭院走出的学者情怀,用“窗内”的治学智慧和“窗外”的工程实践,展示出科学家精神中“推窗见月”的探索精神和“开窗纳新”的胸怀格局。报告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汪芳主持。

FD2FE?e=.JPG

报告现场

报告伊始,周绪红以亲历者的视角,回溯了作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首届大学生的求学故事。他回忆道,当年偶然通过收音机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尽管备考时间紧迫、资料匮乏,但凭借多年积累的笔记,白天工作、夜晚挑灯苦读,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那些笔记本是我敲开大学之门的‘金砖’,更是那个时代青年求知若渴的缩影。”入学后,他始终怀抱“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使命感,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养分,丝毫不敢懈怠。因为他深知,教育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国家振兴的希望。

周绪红作报告

周绪红讲述了岳麓书院对其人生的深远影响。这座被誉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千年学府,不仅是他求学时的精神殿堂,更成为其毕生治学与治校的智慧源泉。他细数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豪迈楹联、山麓“自卑亭”的谦卑敬畏,以及“朱张会讲”传统中包容思辨的学术精神,并特别提及抗战时期北大、清华、南开南迁组建长沙临时大学的历史,指出岳麓山上的界碑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见证,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危难中坚守文脉的坚韧风骨。他强调,来自“千年庭院”的文化基因涵养了他的家国情怀与学术品格,更塑造了他“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理念,为他的高等教育管理、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绪红对青年学子提出期望:一是筑牢身心根基,以人文精神涵养心灵世界,保持乐观心态与健康体魄,为长远发展积蓄能量;二是探索学习方法,跬步千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立志全面发展,成为兼具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扎实学养的新时代人才。他寄语学子们:“勤奋努力,持之以恒;人一能之我十之,人十能之我百之。”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锦代表北京大学向周绪红赠送北京大学“新工科讲堂”纪念牌。

张锦向周绪红赠送北大“新工科讲堂”纪念牌

在对谈环节,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教授刘全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孙卫玲作为互动嘉宾与周绪红进行交流,师生们就“土木工程与新能源融合”“学科交叉方法论”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师生表示,周绪红的讲述既有历史厚度,又充满时代温度,也印证着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真谛:既要深耕专业领域的“窄窗”,更要打开文明互鉴的“广窗”。

主持及对谈环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对谈环节、汪芳、刘全有、孙卫玲)

现场师生认真聆听报告

本期活动由北京大学新校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办。来自北大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计算机学院、社会学系、教育学院、经济学院等院系及相关职能部门,湖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兄弟院校师生,及昌平区马池口镇、流村镇青年干部代表等近200人齐聚一堂,现场聆听周绪红的深刻分享。

周绪红简介:

周绪红,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结构工程专家、重庆大学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结构工程师学会资深会士、英国皇家特许结构工程师,曾任湖南大学副校长、长安大学校长、兰州大学校长和重庆大学校长。

周绪红长期从事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和桥梁结构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三项,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大师奖”、中国钢结构协会最高成就奖、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首届重庆市杰出英才奖、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和中国钢结构三十年领军人物称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