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北大地,一座以“科学”为名的小镇正从规划走向现实,成为昌平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走廊的关键落子。日前,昌平区与北京大学正式签署《共建北京大学昌平产教研融合创新中心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规划落地于马池口镇的产教研融合创新中心开展多项合作,并在此基础之上,共同推动在马池口地区建设一座高品质、充满活力的科学小镇,开启校城融合的崭新篇章。
打造世界级科创策源新高地
北大马池口科学小镇(以下简称科学小镇)并非普通的产业园区,而是肩负着服务区域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重大使命。
科学小镇规划面积13.74平方公里,以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策源地、国际科创人才育成基地、世界级高端产业集聚区、国际化品质生活示范区”为战略定位,将承接北京大学重大创新资源与科研平台落地,同时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区域品质,引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在规划理念上,科学小镇借鉴美国波士顿128公路、加州101公路等国际知名创新走廊的规划经验,采用“廊道牵引、组团联动、板块发展”模式,助力马池口地区成为G6科创走廊的关键枢纽。城市设计则突出“四高”特色,即高绩效的创新生态圈层、高复合的空间融合系统、高品质的人才需求服务和高保障的机制政策支撑。
在创新生态方面,科学小镇以北大新燕园校区和产教研融合创新中心为核心,由内向外构建了“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创新”三个圈层,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发—成果转化”全链条。北大产教研融合创新中心作为核心引擎,打造“实验室+科技园+产业园”一体创新模式,建设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园区。
空间布局上,科学小镇将构建“双芯驱动、两廊带动、组团布局、生态织底”的高复合的空间融合体系。依托京张高铁、市郊铁路等交通轴带打造“枢纽动力芯”,借助辛店河等水系资源营造“生态共享芯”,推动科创、生活、生态、文化空间高度融合与开放共享,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宜居的有机统一。此外,昌平还在政策机制上通过建立政府、高校、市场三方协同的“三螺旋”协同落地体系和“五年实施计划”,确保科学小镇蓝图有序落地,推动“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加速成型。
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活圈
为吸引和留住高端创新人才,科学小镇在打造宜业宜居的高品质生活环境上下足功夫。
为提升区域生活品质,科学小镇规划常住人口9.28万人,居住用地161.5公顷,为实现职住平衡奠定了基础。
公共服务方面,规划建设1个综合服务中心、6个社区服务中心和8个产业邻里中心,配套建设36处高品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构建“片区-社区-小区”三级生活圈。消费场景方面,培育亲水休闲、体育赛事、文艺演出、夜间经济等多元融合业态,并盘活利用老旧厂房打造文创消费空间,形成“以商兴业、以旅融城、以文化人、以体聚力”的良性发展格局。
生态景观的打造同样高标准。依托“八水穿镇、蓝绿交织”的生态基底,科学小镇将布局9个主题公园及多个街头绿地,形成“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花园网络,打造26公里慢行绿环,营造“花园、校园、家园、田园”四园融合共生的宜居生态环境。
多核联动共建京北创新集群
“科学小镇将与清华南口国重基地、沙河高教园一起共同构建首都西北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集群。”昌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科学小镇的建设是昌平区构建京北科创空间布局迈出的重要一步。该布局通过沙河高教园和南口、马池口两大节点的联动发展,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动能,增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辐射带动能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新发展极。
其中,沙河高教园聚焦人才培养与高校成果转化,与10所高校共建未来大学科技园,采用“一园多址”“多校一园”模式,打造集中连片的高校科技产业集聚区和前沿技术创新策源地;清华南口国重基地承接清华大学14个以上全国重点实验室,正逐步建成清华主校区外规模最大、集聚度最高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二者与北大马池口科学小镇同频共振、形成联动发展的创新共同体,将在未来共同构建“科创互促、产业互动、区域互联”的新格局。
北大马池口科学小镇的崛起,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升级,更是创新生态的重塑,标志着昌平区校地融合迈入了价值共创、命运共济的新阶段。它犹如一颗强劲的心脏,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智慧血液。未来,这里涌动的不仅是技术、资本与人才,更是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铿锵足音:一座充满活力的科学之城、梦想之镇,将蹄疾步稳行走在京北大地上。